当前位置: bat365在线平台 >> 学院概况 >> 学院简介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是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总占地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教职工千余人,其中博士、硕士585人,“双师型”教师442人;在校生近2万人;设有13个二级学院(部)、46个普通高职专业。

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起源于1881年英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培真书院,几经变迁,1978年由山东益都师范学校改建为昌潍教师进修学院,开始举办高等专科教育,1983年改名为潍坊教育学院,1998年举办高职教育,由教师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2010年改名为bat365中文官方网站。是全国定向培养军士院校、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院校、山东省绿色学校、潍坊市文明校园。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精神,突出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优化专业布局,强化内涵建设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全面实施专业升级改造工程,打造了新工科、新农科、新商科、新教育“四新”专业群,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核心,适应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的专业结构。拥有定向培养军士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技能型特色名校重点专业10个、省级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群4个、潍坊市高水平专业群4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1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获评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第二批中国轻工业“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育人水平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6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2个,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拥有全国航空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省非遗年度人物1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5人、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人、省青年技能名师5人、省职业教育青年专家10人;全国技术能手1人,省技术能手4人;鸢都学者青年专家1人,潍坊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1名教师被中非职业联盟授予突出贡献奖。

深化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动力积极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专业建设需要,以技能竞赛为抓手,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2项,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人文交流经世项目”2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二名,填补了该项赛事举办以来省一等奖空白。近三年,师生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94项,其中一等奖20项;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奖1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级、省级科研立项及获奖143项,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师生团队在2023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国际赛银牌。

推进产教融合,赋能地方发展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产教高效融合,全力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成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重点实验室9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获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6项,建成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荣获山东省社科普及先进单位。与华正检测共建食品药品分析检测中心,获批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成立5个职教集团,建成产业学院18个,牵头建成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航空工程学院、凤凰艺术学院2家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2项案例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优秀典型。校政企合作共建山东省首个非遗产业学院,获评全省“非遗进校园”典型案例。

激发办学活力,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牵头成立潍坊乡村电商学院和山东省首家乡村建设工匠培训教育示范基地暨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学院。深化军校合作,牵头成立火箭军首个定向培养军士院校教育联盟,先后6次在火箭军、陆军军地联席会上作典型发言,先后承办火箭军军地联席会、火箭军首届电工电子技术大赛等多项活动,承办国家级技能大赛2项;现有陆军、火箭军在校军士1920人,9名军士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累计为部队输送8届、2853名优秀军士。

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将认真落实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求,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力争创“双高”院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